查看原文
其他

同窗丨袁长燕:走进西南师范的77级,先吃上了“大锅饭”

袁长燕 新三届 2021-04-24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袁长燕,1948年出生。西南师范学院(现西南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77级。出版利用外资专著1本、译书6本,发表译文、短文200余篇。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上海市闵行区作家协会会员。


原题

在大学吃“大锅饭”




作者:袁长燕


我是1977年考入西南师范学院(现西南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的。忆及40多年前学习以外的日常生活,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吃“大锅饭”了。

新生入学注意事项
 
开学典礼

当时,外文系、美术系和历史系三个系76、77、78级500名左右的学生,都集中在5食堂用餐。院膳食科事先排好了8人一桌的名单,一旦形成,基本固定。安排席桌的原则一是以同班为主,便于时间统一;二是“男女搭配,吃饭不累”;三是以“带薪”(指工作5年以上入学的学生,每月从原单位领取工资)与“不带薪”区分。个别插班或零星调整属于特例。近七十桌学生同时在饭堂举箸开吃,乌泱泱一片天之骄子,场面蔚为壮观。
 

怀念昔日同桌进餐的你
 
早餐比较简单,一般在桌上放一碗泡菜和一碟腐乳,每人一个大馒头(约2两),另备红薯、苞谷粑(玉米饼)等粗粮,稀饭则由各人自行从大桶里舀,不定量。拿馒头是桩技术活,恰如淘宝秒杀,手慢无。原因是尽管每人一个,但并非都是当天出笼的新鲜馒头,总有一两个、三四个隔夜馒头或碱面没揉均匀或放置过多形成的黄馒头(俗称肝炎馒头)。所以,厨师把馒头放上桌后,学生必须眼明手疾,迅速抓取新鲜馒头,否则只有吃孬馒头的命。
 
全神贯注听录音
 
有一桌因馒头而分外“可怜”。起因是其中一位学生深度近视眼,去食堂又特早。当馒头上桌后,他首先挑出最大的那个,放在鼻子底下闻闻,判断是否是当天的新鲜馒头。若是,他就张嘴咬一口。若不是,他就放下,另取一个。有时候会连挑三四个。如此一来,有洁癖的学生感到恶心,被迫把他挑过的馒头皮掰掉,光吃内瓤。更有甚者,干脆不吃馒头,以粗粮果腹。男神人见人烦,却又无可奈何。
 
 下课了
 
中午那顿的菜肴也不丰富,通常只有三四个蔬菜,有炒的,有凉拌的,以素烧干豇豆、海带、窝笋为主,偶尔配少许泡菜或咸菜,另有一大桶汤,供学生自舀。那汤纯粹是炒完菜后的涮锅水,撒点葱,丢一勺盐进去。没有板凳,8人围桌而立,用自带的碗盛饭挟菜。

每桌有一位“桌长”,负责分饭,依次轮流一周,自己最后一个分。食堂开始用搪瓷的圆面盆盛饭,“桌长”太挠头了,不可能分得绝对均匀。后来改用正方型铝盒蒸干饭,成后用“井字型”规尺一分为九,再拿掉一块,剩余的八块份份相等,老少无欺。每块饭约3两。女生往往把顶上那层饭皮拨拉到一边,挑下面软和的饭吃。饭皮也是宝。几名男生,尤其是那位双颊高原红的“大凉山娃子”,每天把附近几桌的饭皮吃得一干二净。倒不是他们饿,而是实在不忍心糟蹋白花花的米饭。

课后作业
 
最初几个月,每周必有一天中午,食堂按惯例“打牙祭”,即提供一份纯荤菜,多数是回锅肉或红烧肉。后来增加到一周两次。到了吃“大锅红烧肉”那天,饭堂里的空气似乎格外香甜,环境异常安静。众人默默无言,筷箸齐飞,争相挟肉。当碗里剩下最后一块时,大家的眼睛都睁得铜铃般,既想捷足先登,又碍面子不出手。

此刻,每桌最出彩的角色亮相了。“狗日的,这坨是屁儿边的肉哇,我帮你们克服了,免得你们闻臭味。” 同桌目睹他边说边拣,慢慢把肉送进口中,异口同声地调侃:“猪屎味大吗?”无奈过了一把阿Q式的嘴瘾。红烧肉的汤汁也成了拌饭的抢手货、香饽饽。如今回味,仍觉齿颊生香,咂舌不已。
 

包饺子

 
晚餐的面条,则别有一番景象。下午5点过,食堂里两口大锅的开水就噗噗地翻滚,厨师往每口锅里扔进20-25斤左右的面条,用近1米长的竹筷奋力挑动。面条熟后,厨师用大铁笊篱迅速把它捞到大铝盆里,抬到窗口旁的桌子上,再换一双短筷,把面条捞进学生的碗中,旁边的助手顺势在上面铺一勺臊子。

下完两锅面条,锅内的水开始显得粘稠、浑浊,犹如上海公共浴室里的大池洗澡水。此时,厨师舀去锅内1/3的原水,重新注入凉水。锅下,鼓风机呼呼地把炉膛里的煤块吹得通红。

面条得一锅接一锅下,排队等候的学生无聊之余,用筷子或调羹把手中的空碗敲得叮当作响。吃顿面条,经常要耗费半个多小时。由于水少面多,最后两锅的面条散发出一股焦糖味,调皮的学生戏称这种烂糊面为“西施(师)面。”

夜宵

 
周日(当时还没有实行双休日制度)的就餐形式相对另类。那天,当地学生早已回家,另有部分学生或外出游玩,或访亲探友,导致就餐人数减少。于是,周日不再执行固定席桌,凑满8人即开饭,吃完走人。

游缙云山

 
有段插曲不得不记。大二时,院里抽了外文系部分77级学生参加当年四川省高考英语卷子的批改,我负责第3大题填空题批改后的复核。那几天,我们享受到了去教师食堂进餐的“升级”待遇。咸烧白、狮子头、炒猪肝、坨坨鱼等大鱼大肉,吃得我们满嘴油花,直呼过瘾。几位女生一边往口里塞食,一边感叹:“天哪!共产主义也不过如此了!”

当年学校大门口


进校后,吃了近三个学期的“大锅饭”戛然而止,席桌风流云散。“歇搁”的原因很多,很重要的一个,就是三系三级(77、78、79)的学生,已经到了千人之多,饭堂里再也无法摆放一百多张饭桌了。好在席桌期间,没有出过一次食品卫生安全事故,也没有一位学生因吃饭问题闹过事,实属难得。究其原因,一是食堂高度重视、责任到位,对食品卫生安全抓得紧、落得实;二是当时的食材,皆为原生态的真材实料,蔬菜是不施化肥的绿色有机食品,猪儿不喂催肥药、瘦肉精,质量有保证;三是菜肴虽然难调众口,但基本符合大家口味,数量也恰到好处。

教学大楼前合影


席桌散后,每位学生会在月末收到一只信封,里面装着次月五颜六色的饭菜票,凭此到窗口付票取食。不够吃的,自己掏钱再买票;吃不完的,可去总务科退钱。有几位女生用换来的零用钱买点护肤品,小美一番。

近日,两位同系不同级的校友泡电话煲,海聊席桌,说得差点儿放不下手机,恨得咬牙切齿,吹得有盐有味。抱怨了那么久,最后的结论还是说那个时候最幸福。因为,幸福不在饭桌上,而在课桌上!
 

文艺汇演后留影

 
有人会问,既然你们那么讨厌席桌,又为什么对它念念不忘呢?就那样的水平,据说,西师(西南师范学院)、西农(西南农学院)和重大(重庆大学)的学生伙食,在整个重庆市大专院校里还位列前三甲。几年前有学者指出,当年的“大锅饭”乃是各大学经过优选之后普遍实行的一种保证学生既能获取基础营养,又不致挨饿的最佳饮食制度。我想,凡事相辅相成,有失必有得。

首先,它是免费的。国家规定,在特定师范院校毕业后当老师,献身教育事业的,一律享受免费食宿。这对于那些家庭实力不济的,或者立志从教的学生,不得不说有极大的诱惑力。

其次,它有利于树立学生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当时食堂的泔水桶里,除了肉骨头、鱼骨头,剩饭剩菜难觅踪迹,就是明证。

再次,它有利于莘莘学子节约时间,心无旁骛,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学习上去。

最后,它也为修炼学生毕业后人际交往的素养,提前进行了“预热”。8人共餐,习性不同,口味不一,如何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此外,就餐时的礼仪,男女间的和睦相处,都是在不知不觉中慢慢育成习惯的。
 

30年后重相会

 
行文至此,想起眼下大力倡导的“节约粮食”“光盘行动”等举措,蓦然惊觉,其实在40多年前,我们早就“先行一步”了。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高考回眸
沈建钢:我是村里
第一位考上大学的
郑会欣:高分考生险落榜
刘宇:从理科落榜
到文科入闱
李金声:我的零分作文
杨万宁:高考落榜生"训练营”
陈家强:落榜生的大学梦
余华:小镇青年的命运转折
陆文宪:高考梦折高血压
黄立华:三次高考的拦路虎
唐立鸣:吃降压药参加体检
王立元:两个灾星两个福星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